pvdf膜转膜的原理?
一、pvdf膜转膜的原理?
western blot中封闭主要是起去除非特异性吸附的作用 在western blot转膜时,PVDF膜在甲醇活化后是带电的,因而在转膜时会将蛋白吸附。
封闭的目的就是要将PVDF膜上无蛋白的部分空隙用奶粉填满,以免孵抗体的时候一抗二抗与之结合,产生非特异条带或者是背景杂乱。
所以western blot中封闭主要是起去除非特异性吸附的作用
二、印迹转膜原理?
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是将电泳分离后的细胞或组织总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 膜上。目前主流方法是电转印法,分为湿式转印与半干转印。
湿式转印是将胶块垂直方向夹在湿式转印槽内进行电转印。
以E-Blotter湿转槽为例,一般使用垂直电泳槽的缓冲液槽体,将内部垂直电泳电极替换为湿转的转印芯,将胶块、滤纸、转印棉夹到转印芯内部,将槽体倒满缓冲液通电进行电转印。
半干转印是将胶块水平方向夹在半干转印槽内进行电转印。
以Yrdimes半干转印槽为例,将滤纸、转印棉用缓冲液浸润后,与胶块一起夹到转印槽内,通电进行电转印。
一般来说湿转相对半干转印速度上要慢,设备成本上半干转印槽也相对更贵。
通常小分子量的蛋白半干转效果比较好,大分子量(100KD)以上建议湿转。
三、wb转膜原理?
电场力作用条件下,带电粒子(PAGE胶中的蛋白)会发生定向迁移;
蛋白大小如果超过膜孔径(0.22μm or 0.45μm),不会透过膜;
WB用的膜具有蛋白吸附作用。
四、电动封膜机上膜转不停?
首先你得确定封口机有没有损坏,如果没有损坏的话,你在用封口机封口之前,要对机器进行预热,大概要3到5分钟,如果天气冷的时候,可能预热的时间更长。
另外,封口机上面的温度调节开关是不是打在了合适的位置,如果封口膜比较厚,要把温度调高一点。还有,这个封口的速度,跟封口机的质量也是挂钩的。
五、PE转印膜如何转印?
1.了解热转印膜 热转印膜是将图案预先印刷在PET膜表面,在加热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图文脱离开载体膜,牢固转移附着于承印物表面的特殊印刷膜。
2.使用热转印膜 1.可打印刻字膜 2.专色刻字膜 3.烫画
3.热转印膜注意事项 在烫印的时侯注意烫印“三原则”,烫印三原则是指:温度、压力、时间这三个老生常谈的要素。温度起到热熔胶溶解、粘合的作用,压力便于刻字膜与承印物的融合。
六、转膜液的配制?
转膜缓冲液的基础配方是Tris,甘氨酸和甲醇,这个没有疑问。 加不加SDS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尽量不要加,因为加了之后SDS会影响转印效果,导致最终实验失败。只有在分子量较大的情况下(大于120KDa),浓度控制在0.01%之内。 一种认为任何情况下都要加,因为加了之后SDS可以消除电荷的影响,转印的结果不会受到影响。浓度可以在0.01%~0.1%之间。 所以可以用两种缓冲液都试一下,哪个效果好就用哪种。
转膜缓冲液的配制方法:39mM glycine 2.9g,48mM tris 5.8g, SDS 0.37g 加入600ml去离子水,充分搅拌溶解。加去离子水将溶液定容至800ml后,加入200ml甲醇。室温保存。
七、镭射转印膜原理?
热转印的原理在于将图案或文字预先印刷到基材薄膜上,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再将印刷层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面,现有的热转印膜往往设计简单,转印出来的图案很普通,无法提高承印物的色彩效果,不能够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一种镭射热转印膜,包括底膜层,所述的底膜层的上侧面上设有印刷层,所述的印刷层的上侧面上设有中间膜层,所述的中间膜层上分布有若干通孔,所述的中间膜层的上侧面上设有镭射层,所述的通孔内填充有透明的固化树脂,还包括保护层,所述的保护层设置在镭射层的上侧面上。
八、木门转印膜清理?
有以下几个方法清理:
1、面积不大,可以用香蕉水涨一下,再用清洁球一擦就没了。
2、用纺织工业用清洗剂(瓶装叫A1)可去除。
3、用硫酸掺水,不然会腐蚀,泡完用清洁球一擦。
4、电吹风吹热,再揭或用木铲铲,胶痕可用溶剂油擦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九、半干转膜原理?
最近在做转膜,本人蛋白50kd左右,用的bio-red半干转膜仪,转膜缓冲液用是39mM甘氨酸,48mM Tris,20%甲醇,PVDF膜,严格按照转膜操作进行的,恒压12V的话,电流一开始就过小,只有0.02A,功率直接显示为零,转膜半小时都转不过去。今天试了恒流转,用了0.03A的电流,电压慢慢上升快超过25V,后来改用0.02A的电流,电压最大的时候达到22V。但是染色还是没有条带。预染marker基本上转过去了。将转过后的胶重新染色,胶上很明显的有我的蛋白。
十、电转膜的原理?
转膜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
转膜是把D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一般是尼龙膜)上固定,是进行各种后续研究(如 RFLP 分析,阳性克隆的筛选验证等所有涉及分子杂交的研究)的前提。
实验目的:
掌握 Southern blotting 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
1. 转膜的方式:
向上的毛细管转移
向下的毛细管转移
同时向两张膜转移
电转移
真空转移
2. 固相支持物的种类及选择:
硝酸纤维素膜:非共价结合,易脆,易丢失DNA , < 500 bp 的DNA 无效,转膜前的工作(从提高转膜效率,利于转膜后使用等)。
尼龙膜(带正电荷的)高强度,不易破损,具有较大的DNA 结合容量,它能够吸附变性DNA ,核酸以共价结合方式不可逆的结合在尼龙膜上。尼龙膜两边均有吸附DNA 的功能,无论用哪边均可以经久耐用,可反复利用 10 次以上( 10-20 次),经毛细管(毛细吸附)作用,把DNA 从凝胶上转到膜上。DNA 转到膜上是复制胶上的带型,在 80-100 ℃真空干燥 2-4 hrs ,即可固定DNA 。
3. 转移缓冲液( transfer buffer )的选择:
带正电荷的尼龙膜:可用高盐离子强度( SSC ),但不能充分发挥膜潜能; 0.4N NaOH ,共价结合DNA 是最大优点。
硝酸纤维膜:高盐离子强度促进DNA 与膜结合( 20 × SSC ),低盐离子强度导致小片段DNA 在转移过程中丢失, pH>9 ,DNA 不能与膜结合。
4. 转膜时间( duration of transfer )约 12 hrs。
取决于毛细管系统,DNA 大小,胶厚度 (<5 mm) 及浓度 (<1%) 。
DNA 分子量大小决定时间长短,部分去嘌呤减小DNA ,碱转移 2hrs 大部分结合到膜。
DNA 转移的效率较难判断,只有在转膜结束后,通过 EB 染胶,及分子杂交才可以鉴别效率高低,但已无补救措施,因此,每一步应严格操作。
实验材料及试剂: 酶消化好的DNA 样品,尼龙膜, 0.2NHCl , 0.4N NaOH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