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的最佳中心距比理论中心距?
一、齿轮的最佳中心距比理论中心距?
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圆心距离称为中心距。
齿轮中心距公差:理论中心距和实际中心距都存在一定差距,这里存在一个啮合侧隙问题,都有国家标准的。如果设计的是通用化的,国家已经有标准了的减速器,那就参考标准。变位系数之和未必为零,可以为正数业可以为负数,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齿轮的中心距都是大于标准中心距的。因为齿轮的标准中心距是按照齿轮无侧隙啮合的原理来设计的。标准中心距时齿轮侧隙为0.5,由于齿轮制造存在公差,所以很容易出现因侧隙不足而卡齿。当然如果你齿轮重合度小于1的话就没有问题。
在齿轮传动中,理论中心距是无侧隙啮合时,计算得到的中心距;实际中心距和安装中心距是等同的;标准中心距是指非变位(变位系数为0,或者,总变位系数为0)时齿轮理论中心距。
二、电机节距?
绕组极距=槽数/(极对数*2)。 节距=极距*2/3(一般双层绕组用此数据),这样是短节距,可以提高效率。
单层绕组有的直接用极距。 比如:24槽4极电机的极距 24/2*2=24/4=6槽 如果是单层绕组的话,节距就是极距。 双层的话节距可以选4-6槽 一般情况双层24槽的也是6的多。也有5的。4的没见过。
三、两齿轮中心距是标准中心距是指?
齿轮中心距,指的是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圆心距离称为中心距。其公式为:a=(d1+d2)/2=(Z1+Z2)*M/2=(Z1+Z2)*Mn/(2*cosβ)。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圆心距离就被称为中心距,外合啮计算公式为a=m(z1+z2)/2,内啮合计算公式为a=m(z1-z2)/2,中心距指的是两物体中心之间的距离,若物体为圆状就是指物体圆心位置为准,现在中心距已经熟练地运用到数学和物理方面。
四、v带传动实际中心距与初定中心距?
先根据中心距范围要求初定中心距a0,根据带长公式求出带长L,根据基准长度系列值确定基准长度Ld,最后根据带长的差值确定实际中心距a=a0十(L一Ld)/2
五、中心距和原点距是什么?
原点矩就是几何图形的重心;
中心矩反映几何图形上点的分布规律,相当于将坐标原点移到重心上,此时的原点矩。
原点矩,是随机变量到原点的距离(这里假设原点即为零点)。
中心矩则类似于方差,先要得出样本的期望即均值,然后计算出随机变量到样本均值的一种距离,与方差不同的是,这里所说的距离不再是平方就能构建出来的,而是k次方。
六、中心孔距公式?
标准中心距的计算公式:a=(d1+d2)/2。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圆心距离称为中心距。外啮合计算公式为a=m(z1+z2)/2内啮合计算公式为a=m(z1-z2)/2。齿轮是指轮缘上有齿轮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
七、斜齿轮中心距?
齿轮中心距,指的是两个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圆心距离称为中心距。其公式为:a=(d1+d2)/2=(Z1+Z2)*M/2=
(Z1+Z2)*Mn/(2*cosβ)。
对于平行齿轮而言,斜齿圆柱齿轮中心距为:
a=(d1+d2)/2=(Z1+Z2)*Mt/2=(Z1+Z2)*Mn/(2*cosβ)
说明:以上公式中
a---齿轮中心距
d1---齿轮1的分度圆直径
d2---齿轮2的分度圆直径
Z1---齿轮1的齿数
Z2---齿轮2的齿数
M---模数(两齿轮相等)
Mt---端面模数(两齿轮相等)
Mn---法向模数(两齿轮相等)
β---螺旋角
八、齿轮中心距计算?
1、这是一个设计常识。你说的并不准确,并不是说一定是50mm,55mm这样的中心距,而是一般会圆整为 56.5mm,78.0mm,这样的数字。只有中心距达到800甚至以上的时候,才会圆整为805,1010这样的数字。
2、这样做的目的。为了便于加工,维修。更多的是为了便于维修!!
3、为什么说给维修提供了便利。假如机器坏了我要自己做一个齿轮,齿轮安装位都不是垂直或者水平,这种中心距测量时很麻烦的,如果我测量值是50.32mm,考虑机器磨损,测量误差,我是不相信自己的测量结果的。所以我会按照50.5mm进行修正。如何修正?——给齿轮一个变位系数,假设变位系数是+0.2,最后验算中心距,如果验算结果是50.51mm,那么变位系数正确。
4、能不能不变位?—— 自然是不能!有些减速箱,为了便于制造采用1~个系列的模数,为了强度,和耐用度的考虑经常会用到变位,如果我齿轮模数充裕强度充足,可以负变位,如果要增加耐用度,可以正变位。
5、其他的原因。一些典型的机器都采用这种办法。比如说车床减速箱,采用的模数系列很少,1~2种模数,中心距也都也是很好记录的数字。为什么用圆整的数字?——因为初期做机床没有加工中心,减速箱墙板靠手工画线。在车床刚出现的年代,手工画线太重要了。
九、中心距的算法?
中心距a=1/2*m(z1+z2),这个公式适用于标准齿轮传动或者是高度变位齿轮副传动的计算,如果是角度变位的齿轮副,则要考虑变位系数对中心距的影响。计算的结果都是指理论设计的有一定间隙的数值。因为齿轮间隙不是靠中心距来保证的,主要是靠齿厚的设计或者公法线来保证的。
定了中心距之后,常规的设计是无隙啮合,所以齿厚会有一定的公差(都是负公差)来确保适当的侧隙。
十、蜗轮中心距公式?
a=1/2(d1'+d2')=0.5m(z2+q);d1': 蜗杆分虔圆直径;d2': 蜗轮分虔圆直径;m: 模数;z2:蜗轮齿数。
蜗杆蜗轮用于两交叉轴(交叉角一般为直角)间的传动。通常蜗杆主动,蜗轮从动, 用于减速,可获得较大的传动比。
模数m、压力角、蜗杆直径系数q、导程角、蜗杆头数 、蜗轮齿数、齿顶高系数(取1)及顶隙系数(取0.2)。其中,模数m和压力角是指蜗杆轴面的模数和压力角,亦即涡轮端面的模数和压力角,且均为标准值;蜗杆直径系数q为蜗杆分度圆直径与其模数m的比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