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断路器和断路器区别?
一、电机断路器和断路器区别?
配电断路器一般10倍±20%额定电流 时 短路保护,带有长延时保护,电动机断路器一般12倍±20%时候 短路保护,特殊电机启动电流倍数还得定制,一般不带长延时保护,电动机保护断路器还是带热过载保护的,保护曲线不一样。动作电流整定范围不一样
二、电机断路器工作原理?
1、断路器一般由触头系统、灭弧系统、操作机构、脱扣器、外壳等构成。
2、当短路时,大电流(一般10至12倍)产生的磁场克服反力弹簧,脱扣器拉动操作机构动作,开关瞬时跳闸。当过载时,电流变大,发热量加剧,双金属片变形到一定程度推动机构动作(电流越大,动作时间越短)。
3、有电子型的,使用互感器采集各相电流大小,与设定值比较,当电流异常时微处理器发出信号,使电子脱扣器带动操作机构动作。
4、断路器的作用是切断和接通负荷电路,以及切断故障电路,防止事故扩大,保证安全运行。而高压断路器要开断1500V,电流为1500-2000A的电弧,这些电弧可拉长至2m仍然继续燃烧不熄灭。故灭弧是高压断路器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电机断路器的种类?
电动机保护型断路器(MCCB)是鼠笼型异步电动机在起动、运行和运行分断不可缺或的保护电器之一。用于电动机保护,额定电流在630A及以下(即保护的电动机 315kW及以下)的用途是,不频繁地起动和在运转中分断电动机,当电动机发生短路、欠电压等故障时,能予以保护(自动切断电路)。
四、电机断路器保护原理?
当电动机断路器自行运作可手动控制(可通过按钮控制或旋钮控制),连接接接触器时可远程控制;电动机的保护由集成热继-电磁设备的断路器提供; 所有带电部件均已防护,无法由前面板直接由手指触摸; 具有欠压脱扣模块,使得断路器可以在欠压条件下断开; 具有分励脱扣模块,该元件的断开可采用远程控制; 开放安装式和封闭式电动机断路器的操控器均可使用3个挂锁锁定在“N/C”位置。
五、直流断路器接线方式?
直流断路器在使用上来说本身并没有极性要求,可以+/-对调接线。至于为什么生产厂家会在产品上标注极性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直流电源是有极性的,二是直流负载是有极性要求的。
直流断路器是用来连接两者并对负载提供保护的。在配电线路中如果不对断路器极性进行标注,则有可能会导致负载的电源极性与需求相反,负载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等。直流负载的特性之一便是电源极性的要求。简单来说家里常用的空调遥控器,如果电池安装方向与指示不一致则无法工作,直流负载的工作电源要求与此原理相同。所以为规范接线操作,为配电系统提供可靠的指示与参考,保证正确、可靠供电,对直流断路器进行极性的标注是十分必要求的。
同一台开关不管如何接线都需要保证负载的极性是正确的
六、照明用断路器与电机用断路器区别?
区别;电机用断路器瞬间脱扣电流为额定电流的5倍 电动机保护断路器瞬间脱扣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0倍 此设计能更有效的保护用电设备和线路。
电动机启动的时候电流比额定电流大一些. 如果用照明的断路器有可能在启动的时候就过载跳闸了. 而电机保护的断路器在刚启动的时候允许一点过电流.就不会条闸了.
电动机保护断路器考虑了电动机的启动与过载保护。
七、电机保护断路器多大合适?
三相电动机选择空气断路器以电动机额定电流为基础乘上1、5~2、5倍的安全系数,在一般情况下选1、5倍就可以了,而空气断路器的热过载脱扣器的整定电流一般是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2倍。这样就充分保护了电动机的安全,一有过流在20分钟会跳闸,而起动时因时间短能躲过跳闸。
八、电机的断路器的作用?
如果选用电机保护型的断路器,热继电器没有必要再配了!
我们常见的是三元件的保护
断路器+ 接触器+ 热继电器
断路器是短路保护 热继电器是过载保护,接触器是启停控制
二元件保护
电动机保护断路器(带热过载继电器)+接触器
断路器提供热保护和短路保护,不需要再串接接触器断开主回路 在热过载或者是短路情况下跳闸
接触器是启停控制
对比三元件保护 结构简单,接线方便。
以上所说情况是1拖1 情况 对于总回路 下面分支回路的单个电机都是要单独做热过载保护的!
九、伺服电机断路器选型求解?
建议根据工艺选择 ,伺服电机本身有电流检测的,一般不会因为过电流而烧坏,伺服电机过载一般能持续一分钟以上,若工艺中电机过载不多可选择2P D10 若工艺中电机过载较多建议选择 2P D16
十、1500瓦电机用多大断路器?
没有讲是三相电机还是单相电机,都告诉供你选择:
先按三相电机计算电流:Ijs=P/U/√3/cosφ=1500/380/1.732/0.8=2.85A;
选6A、3极的空气开关或漏电保护开关,DZ47LE-63/3P 6A 30mA。
再按单相电机计算电流:Ijs=P/U/cosφ=1500/220/0.8=8.5A;
选10A、2极的空气开关或漏电保护开关,DZ47LE-63/2P 10A 30mA。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