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电池 > 正文

物种的起源书籍?

电池 2025-02-16 08:12

一、物种的起源书籍?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说: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不是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发展的。

具体来说,自然界的生物都有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目的倾向,但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因而,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得生存机会而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个体的具有遗传和变异的本能;二是自然环境的选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需要适应自然环境,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会逐渐发展壮大,不能适应的生物则会被逐渐淘汰。

概括起来:生物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是生物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物种起源结局?

好的结局。

《物种起源》是连载于笔趣阁的一部科幻漫画,漫画中的人物受在婴儿时期被当做试验品进行了基因改造,拥有超出正常人的力量和跳跃能力,为了防止力量暴走,科学家将受的记忆选择进行删减,结局是he,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三、地球物种起源?

起源于单一细胞或者多个细胞,也可能是陨石带来的地外生命入侵。

四、人类物种起源?

​人类绝不是进化而来,首先人类无法依靠自身在冬季保暖,而地球其它动物都不需要额外的物品来保暖,一个物种进化到失去自我保护能力这是灭绝。其次,地球所有动物都能感知自然灾害的到来,而人类不能,这说明人类根本没有这些地球物种所特有的能力。人类起源有几种可能。首先是外星人遗留的产物,早期外星人到达地球,然后繁衍成为现在的人类,那些早期先进的文明也随着第一批次外星人的死亡而逐渐遗忘,成为现在的不解之谜。第二种可能是人类是地球物种但被改造过,而且一直处于他们暗中保护中,前几年俄罗斯陨石在撞击地球的前夕,被后来追上的不明飞行物击碎,然后这个飞行物快速离开,网上有大量视频可以参考。另外先进文明不和我们接触是因为我们太低级,人和蚂蚁没有接触的可能,只有对等的文明才能接触。第三种是早期类人物种接触了陨石携带的微生物,然后变异进化成人类,这个可能性有,但是很低,因为不可能就人类一个物种进化,而且也不可能一瞬间遍布全球。

五、物种的起源从哪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两个理论。第一,他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来。 其理论重点如下:物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环境变动而改变;生物的演化是长时间连续性的缓慢改变,不是突然性的剧变;同一类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例如哺乳类是由同一个祖先演变而来;生物族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会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并繁衍后代。

六、物种起源更新时间?

(物种起源)是由哔哩哔哩推出的慢画作品,于2020年推出,每七天更新一次。

(物种起源)第二季在哔哩哔哩已经上线,可以通过付费进行观看。

七、谷物种子的起源?

谷物作为原始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最迟在六,七千年前已开始被人类栽培,所以谷物种子起源于中国。

八、物种起源的意义?

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物种起源》全书共有15章,最前面有史略和绪论。作者在绪论后介绍了创作和出版经过并大胆说明了自己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批判了创造论的观点。

后世影响:

达尔文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正式发行,第一批印刷出来的1250册在当天就销售一空。、《物种起源》一书在当时的科学界和公众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宗教领袖和维多利亚王朝都非常震惊,人类和动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样的。

然而,达尔文的这一理念仍然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也是现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基础。 、

《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尽管也有缺陷与不足之处,但它无疑是一本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科学领域中的一场大革命,以至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把全部生物学的历史分为达尔文以前和达尔文以后两个时期。

经过100多年的论争,《物种起源》胜利了,这是科学对宗教的胜利,进化论学说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世界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九、什么是《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十、物种类别起源?

达尔文学说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由于当时对群体变异的来源不清楚,人们对该学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该学说揭示了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创造性作用;有人则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物种内的连续变异不足以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种内的非连续变异。

1.2 突变学说

人们对达尔文学说的争论,促使荷兰遗传学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了物种形成的突变学说(1903)。该学说受到当时的许多生物学家的欢迎,因为它是在对美洲物种夜报春花(Oenothera lamarchiana)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似有过硬的试验证据。首先,他在该物种的自然群体中观察到几种变型。然后,在多代繁育试验中发现,该物种总能连续产生少数变型;这些变型或能真实遗传,或能分离成该物种和自然群体中原观察到的那几种变型。由于某些变型与原物种差别很大,故定为新物种,而新物种的形成很易用单突变解释。但后来证明,德·弗里斯所用的材料实为一永久杂种,他所发现的所谓新物种只不过是这一永久杂种的分离产物。

在德·弗里斯突变论的启发下,摩尔根根据他试验得到的许多突变体实受孟德尔基因控制,从而认为:在进化中,突变的作用大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前者创造变异,后者只保留现存的有利变异;少数有利变异会在群体中逐渐占优势,而进化是群体中更为有利的基因替换原有基因的过程。因此,摩尔根这一进化学说往往叫突变学说,但最好叫突变-自然选择学说,因它没有否定自然选择在进化上的作用。

1.3 综合进化学说

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学者费希尔(R. A. Fisher)、霍尔登(j. B. S. Haldance)和美国学者赖特(S.Wright),综合了选择论和基因论的成就,运用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突变、选择和遗传溧变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在数学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后得出:选择对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要比突变有效得多。这一理论成果很快为许多实验遗传学家所接受。

综合进化学说的主要论点有:突变是随机的,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但由于对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很小,在进化中作用很小;自然群体存在的遗传变异足以对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作出反应,自然选择是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自然选择,处在不同环境下的有利基因分别被固定,最终可使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由于综合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仍是自然选择,所以又叫新达尔文学说。

2 分子进化学说

分子进化一般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重建物种或基因的进化历程,即重建分子系统发育树;二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 DNA和蛋白质)的进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