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电流 > 正文

什么是神经元间的双向传递?

电流 2024-10-26 17:13

一、什么是神经元间的双向传递?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外负内正),

但是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外正内负,这样,细胞膜内外兴奋部位与非兴奋部位,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这种电流在细胞膜外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细胞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电流回路.

但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出小体内,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与突出后膜上.

二、神经元之间如何传递信息?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改变,由神经递质的释放所产生

结合位点(binding site)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子的特定部位的结合点,结合位点的形状和神经递质分子的形状是互补的,神经递质的作用是通过与结合位点的接触达到的

配体(ligand)与结合位点相结合的化学物质叫做配体,神经递质由神经元产生和释放是天然配体,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也可以充当配体,通常是动植物的毒液,此外还有人工制造的配体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在树突的表面形成突出的位置有纽扣一般的凸起

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位于轴突终扣的顶端,神经递质由此释放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位于轴突终扣的对面,接受信息。突触后膜比其他地方的细胞膜要厚密一些,这是因为受体的存在,受体是一种分化的蛋白质分子,能感受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位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间

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轴突终扣和细胞液中含有小的、球形的或者卵形的突出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分子。它产生于胞体,通过快速的轴浆运输被转运到轴突终扣

释放区(release zone)突触前膜中突触小泡大量分布的区域,神经递质从释放区被释放到间隙中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在动作电位沿着轴突或者轴突分支传导时,轴突终扣发生了一些变化,突触前膜的一些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并且解体,把原来包裹的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突触后受体(postsynaptic receptor)突触后膜的特殊蛋白分子,其上有神经递质的结合位点

神经递质控制的离子通道(neurotransmitter-dependent ion channel)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开放的离子通道,在突触后膜上共发现三种神经递质控制的离子通道,钠通道、钾通道和氯通道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当合适的神经递质和它结合以后,离子通道就会打开,这种受体叫做促离子型受体。这种受体对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非常敏感,并且含有钠离子通道,当这些通道开放时,钠离子进入细胞使细胞膜超级化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rtopic recetor)一些受体引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开放离子通道,这些受体称为促代谢型受体,因为它们引发的一些反应需要消耗代谢产生的能量

G蛋白(G protein)一种与代谢型受体耦联的蛋白,在配体与被激活的受体结合后,将信息传递到其他分子。激活的G蛋白激活一种酶,引发化学物质第二信使的产生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在G蛋白激活一种酶后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携带的信息能够打开离子通道或引起细胞内其他的活动。第一个被发现的第二信使是腺苷酸环化酶,是ATP三磷酸腺苷生成的化学物质

突触后电位是神经递质激活突触后受体从而产生的短暂的去极化或者超极化过程,它的短暂性是因为重摄取和酶降解两个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tic potential(EPSP)]由轴突终扣释放的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naptic potential(IPSP)]由终扣释放的神经递质释放引起突触后膜的抑制性超极化

重摄取(reuptake)由终扣释放的神经递质被重新摄回,终止突触后电位。几乎所有的有神经递质引发的突触后电位都是由重摄取来终结的

酶失活(enzymatic deactivation)是指神经递质被一种酶所降解,通过酶的释放改变神经递质的结构。我们目前所知道的通过酶失活方式降解的神经递质只有一种——乙酰胆碱(ACh)。肌肉纤维间的神经元突出和一些脑神经元突出的信息交流是通过乙酰胆碱来介导的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发现的一种神经递质,负责肌肉收缩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linesterase(AChE)]一种酶,在它释放入终扣后很快能破坏乙酰胆碱,从而终止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激发动作电位的可能性,抑制性神经突触后电位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因此一个神经元放电的频率取决于与它的胞体和树突相连的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突触地相对活性。

神经整合(neural integration)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和,并控制神经元发放频率的过程

自受体(autoreceptor)许多神经元上的受体接受自身释放的神经递质,这些受体称为自受体。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自受体并不控制离子通道,因此结合了神经递质以后,自受体并不能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它们控制的是内部过程,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多数情况下,自受体激活引发的作用是抑制性的,研究者一般认为自受体是调控神经递质释放量的系统的一部分。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轴轴突触中的突触前终扣的一种活动,以降低突触后终扣神经递质释放的量

突触前兴奋(presynatpic facilitation)轴轴突触中的突触前终扣的一种活动,以增加突触后终扣神经递质释放的量

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一种机体自然分泌的物质,其作用类似神经递质,但是并不局限于突触间隙,可以通过细胞外液扩散。它们能够调节某一脑区的许多神经元的活动,例如神经调质调节失眠、恐惧和疼痛等行为状态。大部分神经调质包含蛋白质样分子多肽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释放并影响其他器官靶细胞的化学物质,多数激素由内分泌腺的细胞分泌,其他的激素由多种器官如胃、肠和脑中分化的细胞分泌。激素与位于细胞表面、细胞膜或者细胞核的受体结合,调节这些细胞包括神经元的活动

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一种腺体,分泌的液体到细胞外的毛细血管周围,然后进入血流

靶细胞(target cell)一类含有对应特定激素的感受器细胞,受激素的影响

三、传入神经元引起神经元兴奋属于什么信息传递方式?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依赖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

四、为什么神经元直接是单向传递的?

这句话针对化学性突触而言。因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传递实现的,前面一个神经元通过兴奋释放神经递质,和后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电变化,完成信息传递。所以,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是一个方向,即从递质释放方到受体所在方,所以是单向的。

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实际应用举例?

主要应用在止疼等方面。阻断兴奋的传递。

当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然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兴奋传递出去,止疼的原理就是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者阻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六、木头会传递电流吗?

木头是不会传递电流的。。。

如果木头是干燥的是不会传递电流,属绝缘物体。

如果木头是湿的,含水较大木头是会传递电流,因为水是传电的,含水的木头通过水份就可以通电

七、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如何传递?

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地方收受到刺激(刺激要达到阈强度或超过阈值,也可以是多个阈下刺激,产生总和达到或超过阈值),这样就可以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而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即阈下刺激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发生动作电位,而起其幅度立即到达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也不会因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随之增大。

动作电位随即向周围扩布,如果刺激发生在神经纤维,则动作电位双向传播,一端向胞体,另一端向轴突末端传播。而传播是不衰减的。

而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的地方是在轴突的始段(比如运动神经元),因为这里包膜最厚,阈值最低,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如果是感受器向感觉神经传递兴奋,则动作电位一般起于第一个郎飞氏节。

一个地方产生动作电位后,可在其周围产生电紧张电位,并在电紧张电位达到阈电位的细胞膜上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如此便形成局部电流,向远方传播。

另外邢飞在有髓神经纤维上是跳跃式传播(沿郎飞氏),速度比较快,目前机制不清。

八、信息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电信号传递,另一种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后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为常见。

1,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2,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偶联突触前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这在甲壳类、鱼类中已有深刻了解,在哺乳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电流传递的突触。

3,化学突触: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递质(见神经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称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的传递 冲动传到突触前末梢,触发前膜中的Ca通道开放,一定量的Ca顺浓度差流入突触扣。在Ca 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开口,将内含的递质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胞吐。被释放的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位于后膜中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体,触发受体改变构型,开放通道,使某些特定离子得以沿各自浓度梯度流入或流出。这种离子流所携带的净电流,或使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变化,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变化,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九、为什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慢?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间传导快,神经纤维传导上是电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是化学信号,要经化学变化,速度慢。再者突触分为突触(前膜、间隙,后膜)有间隙就会比没间隙的传播慢

2.突触传导特点:传导速度慢,时间长,有突触间隔。传导方向:单向 。神经递质 ,耗能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厚膜

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怎样的?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突触的负责的。神经突触是一种连接神经元的结构,当神经元发出兴奋性冲动时,它就会在神经突触中传播,并通过神经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神经突触会向神经元发出信号,使它产生一个电位冲击,从而触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兴奋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元内部的电位变化,并且当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触发神经元发射一个电位冲击,这个冲击就是神经冲动或兴奋,它会传播到神经元的其他部位。